“一流校 (院) ”建设,既需要“硬件”的完善,更需要“软件”的齐备。一流校 (院) 的“软件”中,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一堂堂精品课的生成,是校 (院) 达到“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形成精品课?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融科研于教学之中,即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运用于讲授的专题中,把自己对某一问题深入思考而形成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相濡。
这一论断是有其理论和政策依据的。一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主课,是党校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重点抓好的教学内容。 ” “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党??蒲幸艚粑平萄д箍?,以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校教育培训。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加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加强对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及时跟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为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提供正确引领和学理支撑。 ”二是《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强调: “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分专题分领域开展理论攻关、集体备课,推动研究成果进课堂,着力提高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 ”三是中央党校何毅亭校长在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七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要求的“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用学术阐释党的理论和中央重大部署,对重大理论和实现问题作深入的理论分析,解决好用文件解读文件,用现象说明现象的问题。 ”
这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层面的新要求新部署足以说明,党校教学的层次和定位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要产生效果,必须有学术支撑, “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这个道理的形象诠释。教学要出彩,必须有厚重的科研基础??蒲凶鲈盗?,教学才能有丰富的生命力,才能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作为党校授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自于主题确立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资料,包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理论书籍、学术专著、报刊资料、音像作品、互联网知识以及自身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整合和提升。而最后一项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度、高度和厚度。这里所说的“科研”主要是指他人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授课人对讲授专题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既成研究成果和正在形成的理论感悟,具体指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和调研咨询成果。这里特指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相融,进而打造一堂成熟的精品课?笔者试提出“五个融入”的理念。
一是科研课题的“整体性融入” 。即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全部融入相关的专题教学中。如专题《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就是把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红军西征史研究》中的核心要点融入其中。在讲述西征与宁夏的关系时,通过四个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1)宁夏在西征作战的整体格局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宁夏的北部、西北、东北与绥远相连,南部、西南、东南与甘肃接壤,东部与陕西毗邻,居于西北的中央。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相结合,便形成了宁夏重要的战略地位。宁夏这一重要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红军实施西征军事行动的核心区域。 (2)宁夏是西征作战的指挥中枢。宁夏境内的豫旺,东连陕甘根据地,南接西北军事重镇固原,西临黄河与甘肃河西地区相望,这样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西征作战的指挥中枢和大本营。彭德怀的西方野战军指挥部就设在预旺堡。一道道作战部署、命令、电报从这里发出,掌控着西征战场敌我战况的瞬息变化。 (3)西征期间发生的重要战斗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宁夏境内。西征期间的重要战斗有22次,发生在今宁夏境内的就达11次之多。这些战斗都是以宁夏为主战场,或者作战区域属于今天宁夏的区域范围。 (4)西征期间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宁夏。如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它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是党在局部执政背景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有益且成功的尝试。再如将台堡会师。将台堡会师与会宁会师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分割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两次会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都是按照党中央的静会战役计划,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而分阶段、分时间、分地点分别实现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是自己观点的“选择性融入” 。即将自己的研究所得选择相关观点融入教学内容中。如专题《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针对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的原因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认为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原本通过宁夏战役到达中蒙边境,从而打通国际路线,背靠苏联,争取军事援助的战略意图因为苏联和共产国际单方改变援共物资方向而变得缺乏必要性。有电文为证:1936年11月3日共产国际书记处致中共中央电: “在详细研究之后,我们坚决认为从外蒙提供援助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严寒和沙漠环境之下,你们派数千红军到外蒙边境护送运输是不可能的;日本飞机有对红军及汽车轰炸的可能;有引起日本与苏联严重冲突的可能。因此,现在已经决定目前不采用从外蒙提供援助的方法。如果我们将大约一千吨物资运到哈密,你们能不能占领甘肃西部前来接运?并请通知我们接运的办法以及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具体运输方式? ”这一观点已得到学界首肯,把它运用于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新意,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致。
三是他人观点充分吸收后的“再造性融入” 。即通过大量查阅、吸收、消化中央政策和学界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归纳、梳理、整合,变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如专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针对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架构和体系框架尚没有统一的表述,在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归纳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架构和体系框架,即问题倒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前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行模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整理、归纳,使学员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把握。
四是已有资料的“分析性融入” 。即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员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满足需要的求知欲。如专题《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及其重大意义》 ,对为什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原因,依据1954年10月国家民委《关于拟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建立回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中的一段文字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之所以中央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建国之初不长的时间里要成立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区? (1) 回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2)党中央长期酝酿、思考的最终结果; (3)包括回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4)贯彻建国之初党的外交方针的实践尝试。其次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治区的建置区划放在当时的甘肃东北部? (1)这一区域有回族自治的先例,为省级回族自治区的成立留下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2)这一区域是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比例较高,为省级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必要的人口基础; (3)这一区域建国后建立了各级回族自治政权,为省级回族自治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健全的机构保证; (4)这一区域拥有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回族干部,为省级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做好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5)这一区域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且发展前景看好,为省级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
五是相关不成熟的只言片语或片段感悟的“插入性融入” 。即自己对某一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性阐释,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前提下,也可以在教学中与学员进行探讨。如专题《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对学员提出的困惑:“2016年7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2017年6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为什么去掉‘宁夏’二字? ”经过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同学员进行交流,认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一是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总书记讲这番话,是立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发源地——宁夏六盘山区,针对全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而言的,并没有特指宁夏。二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本身具有普遍意义。我国目前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挑战、困难仍然不少,仍然需要弘扬奋进拼搏的精神。
上述“五个融入” ,实质就是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问题。这个问题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教学内容就可能具备较为深厚的学术底蕴,教学内容也才可能有深度、高度和厚度。再经过一定的打磨和润色,就有可能成为一堂精品课。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