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和根本所在,凸显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深刻领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逻辑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吸收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优秀成果之后,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以及不可知论的批判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思想理论体系上充分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思维不仅可以认识客观存在,而且可以能动、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以此使自己与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让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放射出耀眼的真理光芒。
唯物辩证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世界观的坚持和运用,主要体现在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三大基本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体现了世界万物矛盾运动的动力来源、基本状态、发展趋势。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凸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所蕴含的科学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所秉持的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且还揭示了人类社会领域的一系列规律。在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孰先孰后、社会发展有无规律、历史由谁创造等问题时,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给出的答案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实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孕育催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锤炼出来的政党,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这就从理论逻辑上得出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结论。
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时代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思想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往往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前车之鉴。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是要保持思想定力、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我们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蓬勃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与共同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毓宋夜锩?、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凸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准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实践逻辑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全面领导,能够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必须强化创新理论的思想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首要的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可靠的制度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先后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了党内法规,对全体党员提出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加强立法和执法,对侮辱英烈等言行重拳出击等举措。这些重大决策和举措,发挥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作用。要继续把这一根本制度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不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执笔人:张继业,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长德,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