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宁夏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示范区(试验区)、改革试点以及重点特色改革任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自身发展需求,宁夏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打好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攻坚战,以标志性改革、高水平开放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改革,激发强大的改革活力。一是全面深化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够聘母?,加强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交通物流、产业协同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完善指标评价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启动新一轮建设计划。二是加快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加强新能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建立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积极发展储能产业,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水平。三是推进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试区建设,持续完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区域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举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葡萄酒文旅活动,打造世界葡萄酒产业发展和文化要素聚集地。四是健全以成果落地转化为导向的东西部科技合作创新机制,建立宁夏科技需求库和东部科技成果库,精准对接东部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鼓励以技术入股、收益分成等方式,激发东部科技成果持有方与宁夏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建立统筹“两化一振兴”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建立全区规划统筹、市县组织实施的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合理制定统筹“两化一振兴”总体目标、分领域指标体系和标准,分层分级具象化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和政策举措,将城乡融合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定期督查、评估、通报机制。二是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摸清不同群体需求和市场供给,分门别类、精准精细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体抓好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供给、医疗教育、就业引导等工作,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三是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助推形成“六特”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持续完善宏观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一是建立健全重大规划的战略导向机制,围绕实施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将规划、战略、政策与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存量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飞地经济+结对帮扶+利益共享”区域合作模式,支持在沿黄城市群与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之间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实现税收分成、产值共享。三是全面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启动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供给。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加快开放型省区建设。一是提升开放平台能级,赋予银川综合保税区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吸引更多外向型企业入驻;依托中国(银川)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引导宁夏企业与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设立跨境电商企业线上专区,让更多“宁夏好物”走向世界;鼓励支持企业建设运营“海外仓”,构建国际营销网络。二是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主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能源、农业、文旅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宁夏枸杞、冷凉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联合甘肃、陕西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圈”,吸引更多国际游客。三是进一步拓展开放通道,持续推进“3211”国际国内大通道建设,提升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将宁夏打造成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大国外客商入宁采购洽谈邀请力度。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全区域深化拓展“四水四定”,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水预算管理,启动建设全区统一的水权交易平台;以建设国家级水网先导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一体化监测,着力构建互联互通、智慧高效的现代水网体系。二是以“一河三山”为基准线,持续推进生态系统?;び胄薷矗涌焱平盖缀?ldquo;复苏行动”,实施黄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河岸带植被恢复,改善黄河宁夏段生态环境;在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地区,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森林抚育等工程,筑牢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宁夏实际的碳排放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传统高耗能产业减少碳排放;鼓励生态种植和养殖,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能效;依托碳普惠等低碳消费激励机制,丰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交通等应用场景,引领公众绿色低碳新风尚。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一是健全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通过优化我区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高等教育扩容提质行动,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资源和培养规模。二是完善以全面提升医疗水平为重点的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和公立医院绩效监测评价;加强薄弱学科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三是健全以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增收联动机制,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扎实开展稳内拓外专项行动和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统筹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矛盾。
执笔人:刘雅静,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室〉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