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的“细胞”与“根基”,社区是基层秩序重构和制度实践的前沿阵地,社区治理关乎国家治理结构的微观塑造,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宏观转型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对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我区社区治理领域还存在若干问题与薄弱环节。当前,亟待将社区治理作为完善我区基层治理体系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从完善社区治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打造良序善治治理格局的维度出发,切实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效能。
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制
首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路径,构建区域化、弹性化、开放式的社区党建新格局。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效能,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体系;二是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将社区党组织体系向小区、楼院、楼门等更小的治理单元纵向延伸,将社区党支部、居民党小组建到楼院里,真正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社区最基层;三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立健全党员、社区党组织、单位党组织“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确保关键时刻党员队伍拉得出、走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开展“互联网+党建+社区治理”方式,促进各类组织在社区联动、资源在社区统筹、服务在社区拓展、问题在社区解决、民心在社区凝聚。
其次,要以赋权与增能为落脚点,为社区释放自治空间。一是借助系列清单制度逐步厘清社区职能责任?;阏岢孤涫岛弥醒牒妥灾吻赜谏缜卫淼闹傅夹砸饧】炱舳陨缜橙ㄔ鲂榭龅难芯?,科学、合理划分街道和社区两级事权,配套编制社区承担街道工作事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自治事项等清单,切实厘清、理顺街道与社区职责分配关系,划定社区自治性事务与政府下沉社区行政性事务的界限;二是着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行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社区工作事项专项梳理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针对社区的不合理下派事项和各种不必要评比考核项目,刚性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通过一系列的减负、还权、归位举措,使社区真正回归“立足基层、完善治理、服务群众”的本源,实现政社良性互动。
加快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场域,也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输出终端,其服务应像“绣花”一样细致并具有针对性。为此,要推进社区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确保服务与供给的无缝对接。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社区服务要针对居民日益增长、动态变化和多元化取向的服务需求,加强对于共性诉求的系统研判和个性需求的有效回应,逐步形成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精细划分供给产品的服务氛围,根据不同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兴建服务配套设施,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项目。要扩大社区服务提供主体范围,实现社区服务供给渠道的多元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资源激励制度,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不断吸纳、融合各种公共服务资源。要优化社区服务流程,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让居民少跑腿或不跑腿。要推动现代科技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持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快推进基层社会区域物联网、智能传感网建设,提升社区网格智能化覆盖率,打造社区集成化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打造良序善治的社区治理格局
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全息缩影,要调节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满足交织纷呈的不同诉求,为此,必须着力打造建立在规则与认同基础上的有序运行格局。具体而言,一是要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社区问题和矛盾隐患着手,重点围绕社区公共安全、矛盾纠纷、生活环境等问题,全面排查、梳理、掌握社区层面存在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源,探索建立“社区发现、街道呼叫、集中派单、协同整治”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规则体系,规范制定居民公约或自治章程,使其最大限度体现社区居民的意志意愿,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居民普遍知晓并自觉遵守。三是重塑社区归属感,形成社区治理合力。一方面,可尝试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协商委员会,对于涉及社区公共利益和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积极吸纳居民参与协商。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掘居民特定的社区交往需求,实现必要的居民互动,积累信任与共识,织密织牢温暖温情、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新型社区关系网络,实现社区从“熟”起来到“热”起来,再到“动”起来的深刻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