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品茶轻量版_全国风楼阁约茶,全国空降网页版,同城附近200元学生

 
首 页 | 校(院)新闻 | | | | | 基层校(院)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理论热点】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丽诗篇
 
 
时间:2023-06-26    来源:《宁夏日报》2023年6月20日06版    作者:李长德    编辑:何春风    审核:    访问数:人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举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序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犹如黄钟大吕,向思想文化界发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号召,提出“担负起文化建设新使命”的总任务。

       五个“突出特性”是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壮丽诗篇的深厚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并强调,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阐释,既道出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点,也点明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契合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底蕴的集中彰显。我们要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征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华文明,在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壮丽诗篇中,呈现出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代特征,释放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强大的感召力。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身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是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壮丽诗篇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眼光,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互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我们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要求,增进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深刻把握“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我们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历史逻辑、深刻理论逻辑和深远实践逻辑,更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历史自信,坚定了实践主动,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铸牢了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动力。“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是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壮丽诗篇的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壮丽诗篇的伟大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精神结晶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的历史河床之上,蕴藏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中,中国精神必将在复兴征程上不断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天行健、如地势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中国精神的风格气派,赋予中国精神以崭新的时代意蕴,使中国精神得到与时俱进的历史升华,在时代的回响中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力量。中国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道路上,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的自信,以文化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之底气。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最新文章
 
>>   【专家视野】推进我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理论前沿】持之以恒学好党史用好党史
>>   【专家视野】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学习好运用好...
>>   【专家视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
>>   【建言献策】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优实践地和新时代文化强区...
>>   【专家视野】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系上“安全带”...
>>   【专家视野】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   【建言献策】全方位优化乡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
>>   【专家视野】以数字化革命助力宁夏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专家视野】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2018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9  传真:0951-2082542  ICP号:宁ICP备05001228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