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思想认识基础,同时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严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实施及产生的显著成效,全国人民的政治认同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越是急难险重的时刻,越需要党的坚强领导,越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控工作并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地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力领导推进防控工作?;愕匙橹凸愦蟮吃备刹课<笔笨掏ι矶?、冲锋在前,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一个支部都是党旗飘扬的战斗堡垒。疫情面前,我们党用决心和行动生动阐释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所在。
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认同。面对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国各地以及人民军队对疫情防控工作科学严密布置,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社会秩序维护、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到对每一个基层组织、每个城市社区和乡村网络化防疫管理,甚至对每一户家庭的防疫措施,都层层落实到位。应对疫情的行动之快、力度之大、动员之广世所罕见,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心手相牵、共克时艰。这一超强整合能力、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全国一盘棋”的格局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坚定制度自信,并把制度优势积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深化了我们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遏制疫情蔓延,全国省区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提出“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强调“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断然采取包括局部阻隔、延长假期等举措。同时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需求,尤其是做好居家生活必需品的保障供应。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及责任担当。
深化了我们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高度认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够饕咔槭俏巳嗣袢褐?,更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全体人民行动起来,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方位的人民战争。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全民动员,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成千上万的人自觉做志愿者,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敢于担当,舍小家、为大家,奔向抗疫第一线;一笔笔捐款和一辆辆满载运输物资的车辆饱含着人民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亲情和热情。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聚起了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汇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
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面对各种内忧外患和艰难险阻,从来不曾畏怯和退缩,勇于抗争、敢于斗争。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越是危难时刻、紧急关头,民族精神越是焕发出强大凝聚力,支撑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和惊涛骇浪。面对疫情,中华儿女用行动展示着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精神再次汇聚成不畏艰险、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全国人民切身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在关键时刻相互支援、团结互助。疫情防控中涌现的一大批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蕴。我们坚信,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任何风险和挑战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
【作者系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