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能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社会创造力。为此,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把“改革开放明显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确定为“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的,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既重要又必要。
■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
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的根本要义。近年来,自治区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简约之道”,不断“减证便民”,营商环境走在了西部地区前列。从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来看,政府应充分运用“减法”建设高效政府,通过不断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竞争力。不仅要进一步从企业需求出发,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优则优”的原则,大幅压缩政府管理的微观事务和具体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重点推进“照后减证”;也要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同时,更要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不断缩减清单事项。通过“减法”使政府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高效。
■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
公平公正监管是保障市场主体有序竞争,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简政放权必然推动监管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不断推进“放管结合”,公正透明的监管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后,各地政府应通过实施公正监管,不断健全市场监管规则,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一步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监管部门需不断夯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完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体系,使监管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事中监管要做到动态监测、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事后监管要做到可追溯、核查、纠正和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既鼓励创新、为新产业新业态成长留足空间,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又切实保障安全,不能放任不管,引导新产业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
■以优化服务“服务出”便利和品质
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打造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不断提升服务效能,2017年以来连续3年在省级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取得西北地区第一、西部地区第四的好成绩,银川也以“改革创新+基层实践”并行“顶层设计+点面结合”同步的方式,形成了多个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银川经验”。这也告诉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主动从企业群众需求出发,努力提供便利化、有温度的服务,通过优化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办事一站通”,让办事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政府服务体系,优化政府服务流程。加快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以大数据中心、政务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平台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切实推动政务服务从“一网通办”迈向“一网好办”,真正做到让办事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增加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出“互联网+养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更多更好服务民生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