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投作为当前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实践中有助于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有助于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又在于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满足社会需求,激发社会活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贵在“接地气”,如何“发现社区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公益创投作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模式,有效地发现、对接、服务了社区居民多样化、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传统的公益慈善活动多是通过一次性项目的方式进行开展,缺乏社会支持的持续性,缺少对公益业绩评价。现代形式的“公益创投”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发达国家,随后扩展到欧洲,意在借鉴风险投资的理念来改进公益项目的管理与评估模式,促进其提高公益的社会效益。进入21世纪,欧美国家众多社区基金会开始将自身定位为公益领域的“投资者”,先寻找并资助那些具有实验性、创新性,可复制的社会服务模式,在被证明有效后进行政策倡导,最后再由政府对其进行大规模资助推广,覆盖更多的服务人群,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国公益创投的具体实践始于2006年。现在国内的公益创投多是通过举办“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以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的形式,选择发展潜力较大、领导人能力较强、项目可行性和创新性较高、预期社会效益可观、与政府目标契合的公益组织进入“社会组织孵化器”,通过提供项目资助和场地设备资助,从财务管理、资金募集、人才培养、管理咨询等方面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最终使社会组织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一支社会使命明确的精干高效团队、一定的项目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我国公益创投活动虽然起步迟、投入少,但也在上海、江苏、广东、济南、银川等诸多试点地区城市社会效果初步显现。一是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新路径,创新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二是培育了一批社区社会组织,激发了基层社会活力;三是提高了居民生活幸福感,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有必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使其更具大众性、公益性和服务性,使公益创投活动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城乡社区。